声音开关

语速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大字幕

重置

退出服务

2025年05月08日 | 星期四

2025年5月8日

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原州区院 > 原检动态 > 正文
解读常见电信诈骗案件“套路” 教你如何管好钱袋子
2023-07-17    来源: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网站    作者:刘称惬    【打印本页】    字体: [][ ][ ]
分享至:
分享到微信
2023-07-17

  随着通讯、网络的发展,利用电信和网络实施诈骗层出不穷,已严重侵犯公民信息安全、财产安全,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下面结合原州区人民检察院近两年办理的真实案例,解读常见电信诈骗案件“套路”,教你如何管好钱袋子。

  类型一:“杀猪盘”类电信诈骗

  典型案例  2020年2月份,被害人李某某在网上认识一陌生男子,对方声称自己离异,二人以谈恋爱的名义相处,后该陌生男子以投资外汇为诱饵诱骗被害人李某某进行投资,前期被害人投资1万元,一天后返还1.1万元,被害人被高额利润诱惑,先后向对方提供的账户累计转账500余万元,在提现20余万元后,所谓的投资平台无法登录,被害人意识自己被骗报警。

  诈骗手段  该类诈骗案件中,犯罪分子往往先谈感情后谈投资,利用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引诱被害人进入陷阱,早期被害人小额投资可以顺利提现,犯罪分子步步为营,诱骗被害人逐步增加投资数额,被害人要进行大额提现时,犯罪分子继续以风险管控、保证金、手续费等名义诱骗被害人继续投资,当被害人意识到自己受骗时,所谓的“优质客服”“高富帅男友”早已不见踪迹,投资平台无法正常登录。

  防范建议  网恋有风险,同时要树立理性的投资意识。在接到陌生电话、收到陌生微信及QQ添加好友申请时,应注意识别对方身份、谨慎添加;不要相信所谓的高额投资回报,天上不会掉馅饼,高额投资回报就等于陷阱。

  类型二:贷款类诈骗

  典型案例  2022年1月,被害人左某某接到一个陌生号码,对方问其是否需要贷款,后添加对方为QQ好友,被害人左某某按照对方发送的链接下载注册了一款APP准备办理贷款,对方以其银行卡信息填错导致贷款被冻结需要转账解冻为由,让被害人向指定账户转账,被害人共计转账45000元后才发现被骗。

  犯罪手段  该类案件中,犯罪分子通过拨打电话、添加微信、QQ等途径认识被害人,以办理贷款为幌子,不断以“手续费、征信操作费、解冻费用”等各种理由要求被害人转款,直到被害人不再相信,犯罪分子将被害人拉入黑名单不再联系。

  防范建议  办理贷款应到银行信贷等部门申请办理,牢记在正规的金融平台上进行贷款申请,都不会在放贷之前,收取任何费用。

  类型三:冒充公检法类电信诈骗

  典型案例  2020年,被害人刘某某的儿子因涉嫌盗窃罪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此时,刘某某着急万分,一名犯罪分子声称自己是公安机关办案民警,要求刘某某交纳2万元保证金,刘某某信以为真,向犯罪分子提供的账户转账2万元,后到办案机关咨询案件进展才知自己被骗。

  犯罪手段  该类案件中,骗子往往通过非法渠道获取被害人个人信息后,便开始精准诈骗,骗子抓住被害人恐惧、迫切等心理,最终成功诈骗财物。

  防范建议  日常生活中大家一定要保护好个人信息,如果对方声称自己是公检法办案人员,一定要去相关单位核实情况。在很多案例中,正是因为骗子能够清晰说出被害人的姓名、住址、甚至是身份证号等,才获取了被害人的信任,进而实施诈骗。切记,在接到陌生电话时一定要保持清醒,多警惕,凡是对方电话上提到警察、检察官等身份时,一定要保持冷静,公检法办案过程中不会让当事人向私人账户转账。

  类型四:刷单类诈骗

  典型案例  2021年10月,被害人吴某通过他人在微信上发送的链接下载了一个购物APP,所谓的客服称APP里面可以刷单赚取佣金,吴某向APP里面充钱,后APP会自动购物,每笔购物成功后吴某可以提取0.5%的佣金,起初吴某获得了佣金并成功提现,但随着吴某充值4万余元后发现该APP无法使用。

  犯罪手段  该类犯罪中,犯罪分子通过网页、短信或者其他社交软件等渠道发送广告或者链接,被害人下载安装APP后,犯罪分子引诱被害人完成任务并成功领取小额佣金,随后犯罪分子以“充值越多、抢单越多、返利越多”为诱饵,诱骗被害人大额转账,犯罪分子便会设置重重障碍被害人无法提现。

  防范建议  切勿安装网上来源不明的APP,切勿向陌生人账户转账汇款,所谓的刷单都是骗局。

  类型五:“两卡”犯罪

  典型案例   2021年11月至2022年1月,王某某经自己女儿介绍,办理一张手机卡及宁夏银行卡、中国银行卡、黄河农村商业银行卡租借给犯罪分子,上述银行卡完成转账金额累计1.544亿余元,获取2000元好处费,王某某最终因犯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被判刑。

  犯罪手段   电信网络诈骗离不开“两卡”,所谓“两卡”指的是银行卡和电话卡,诈骗分子在实施诈骗及转移犯罪资金过程中不会直接使用自己的身份信息或者名下银行卡,而是使用收购的微信号、QQ号与被害人进行联系,在取得被害人信任后,让被害人将资金转入犯罪分子控制的他人账户中,并通过多个支付宝、银行账户之间进行转移进行“洗钱”,被害人发现被骗报案后,公安机关很难确定真正实施诈骗的犯罪分子。

  防范建议   切记不能买卖、出租、出借银行卡、电话卡、微信号、QQ号、支付宝账号等,哪怕是熟人借用也不行!千万别为了蝇头小利或者因为是亲戚朋友不好推脱,而将自己的银行卡、电话卡等出租、出售、出借给他人。

  诈骗分子手段不断翻新,切记未知链接不点击、陌生来电不轻信、个人信息不透露、转账汇款多核实,管好自己的钱袋子,同时也不能沦为他人犯罪的工具。


【作者】:刘称惬
【来源】: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网站